赛普全国统一电话400-9669-209

当前位置:首页 >>大运营特刊>>造机体

剖析区域公司多项目管理——适配规模化发展

发布日期:2019-09-18 浏览量:2723 字体尺寸:

剖析区域公司多项目管理——适配规模化发展

—— 翁子哲

前言

“千亿企业”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战略目标转变为寡头竞争阶段的基本规模保障,近40家房企明确提出千亿目标。体量的快速扩张,必然导致城市/区域公司规模和成熟度的急剧变化,对企业提出了适配的多项目管理模式要求。本文将介绍城市/区域公司多项目管理四种组织模式(项目部制、大项目部制、虚拟事业部制、实体事业部制)及其设计逻辑、具体应用建议和适用标准,希望能够为业务规模持续发展的地产企业提供一种既相对标准化,又具备一定灵活性的,适用于不同管理“档位”的多项目管理思路。

一、多项目管理四种组织模式及其逻辑

城市/区域公司多项目管理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组织模式:项目部制、大项目部制(片区制)、虚拟事业部制与实体事业部制。四种组织模式中,项目部制通常应用于城市/区域公司直接管理项目的两级架构,作为四种模式的参考基准。而大项目部制、虚拟事业部与实体事业部制,则是基于项目制演变而来,属于在城市/区域公司与项目间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的形式。

总体来看,四种组织模式的常见演变逻辑是项目部制→大项目部制(片区制)→虚拟事业部制→实体事业部制。在应用时,通常秉承“动态分类,能上能下”的总体原则,即城市/区域公司进行多项目管理时,不应固守或受限于某种管控模式,应参考市场、资源、项目、管理能力及组织成熟度的多重维度,灵活调整管控模式及时适配管理需求,即可进化升级,亦可退化还原。

二、多项目管理四种组织模式应用建议

模式一:项目部制

在项目部制模式下,区域/城市公司与项目形成两级管理架构,区域/城市公司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,项目群人员由项目部人员(项目经理、现场工程师)和各专业对接人(PM岗)组成,项目部主责现场施工管理(根据需要可同时主责开发报建),项目总定位为协调管理型项目总。龙湖及旭辉的PMO(项目管理办公室)管理体系均是采取项目部制。

项目部制组织模式的标准组织架构如下:

项目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图 项目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在项目部制组织模式下,项目部定位为项目工程建设主体和项目推动与协调的责任主体(并可根据需要承担开发报建主体角色),项目经理(项目总)作为协调管理型项目总,定位为项目一级KPI实现者,并对项目开发进度、工程质量、安全等负责,对利润、回款、成本等承担部分责任。

人员编制:项目工程人员(和报建人员)为项目部编制,项目各专业对接人(PM)为城市/区域公司编制。

授权及管控边界:项目部制作为一种基准的组织模式,其授权及管控边界为常见的基础标准类别,再次不进行展开介绍。而后文中将提到的大项目部制(片区制)、虚拟事业部制、实体事业部制等则是在项目部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授权(逐步下放权限)。

考核权重:基于责权利对等的原则,项目部制模式下的项目群人员,除编制隶属于项目部的工程人员(和报建人员)外,各专业对接人(PM)接受项目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双重考核。同理,作为城市/区域公司的职能部门,由于通过PM岗形式参与到项目部工作中,原则上也应接受项目部和城市公司的双重考核。以弱矩阵模式为例(强矩阵适当加强项目部考核比重):

项目部制考核权重分配建议(弱矩阵模式)

表 项目部制考核权重分配建议(弱矩阵模式) 点击查看大图

模式二:大项目部制(片区制)

在大项目部制模式下,城市/区域公司与项目部之间增设“大项目部”这一管理层级,城市公司仍直接管理各个项目,但多个项目组团形成大项目部(或片区),实现大项目部内管理协同和资源共享。项目群人员由大项目部总经理、项目部人员(项目经理、现场工程师)和各专业对接人(简称PM岗,Project Manager)组成,项目部主责现场施工管理和开发报建,大项目总定位为协调型大项目总,项目总定位为协调管理型项目总。

大项目部是项目部制的一种升级,本质上仍是一种项目部制,可以视为一种“起步阶段”的片区管理模式。部分企业出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管理需要,曾在项目部的基础上增设“片区”,如广州万科通过设置“片区总”的模式来推动多项目管理,片区总的主要职责为协调片区项目之间内部资源;后重庆万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,在片区总经理下增设专职的技术及运营支持岗位,协同推动片区内项目。而成立片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整合片区内的政府及人力资源,推动项目运营目标的达成。

大项目部制组织模式的标准组织架构如下:

大项目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在大项目部制模式下,大项目部根据其角色,可定位为项目与城市/区域公司之间的资源统筹主体。项目部定位为项目工程建设主体、开发报建主体及项目推动与协调的责任主体,项目经理(项目总)的定位与项目部制相同。

人员编制:不设置大项目部编制。项目工程人员(和报建人员)为项目部编制,项目各专业对接人(PM)为城市/区域公司编制。

授权设置:大项目部制可考虑在项目部制权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放权,由于大项目部制模式下大项目部(或大项目总)主要承担协调角色,不建议对大项目部和大项目总进行过多的授权。在实际操作中,可将部分人事建议权、工程决策权,以及部分营销、设计的决

策权授权至大项目部,其中大部分授权的权限实际上由项目部承接。

管控边界:相对于项目部制,除了工程(主要由项目部负责)和开发报建(可考虑由项目部或者大项目部负责)外,设计、营销职能可考虑部分事项由项目部(PM岗)直接操作,城市/区域公司进行审核,其他职能仍以城市/区域公司直接操作为主。

考核权重:大项目部制中考核权重分配与项目部制中的“强矩阵模式”相同,大项目部因其协调角色定位,不参与具体的考核工作,具体权重设置可参考项目部制。

模式三:虚拟事业部制

虚拟事业部制模式下,城市/区域公司与项目部之间增设“事业部”这一管理层级,多个项目组成事业部,事业部负责工程、营销管理与其它条线关键点操作,事业部人员由事业部总经理(或事业部分管领导)、各项目部人员(项目经理、现场工程师)、项目部或事业部报建人员及各专业对接组(简称PM组)组成,事业部负责人定位为运营型事业部总。

虚拟事业部制在大项目部制的基础上,进一步将“片区”做实,但通常事业部并未达到作为独立核算单元和经营主体的地位。此类组织模式主要由万科先行尝试,典型范例如杭州万科,实行“强矩阵+对对齐,8大专业协同共筑项目运营管理平台”的管控模式,设置“项目运营前台”和“公司职能后台”两类角色,项目运营前台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,事业部编制内人员及职能部门委派任职于事业部PM人员,除项目运营前台外的人员,均划归公司职能后台范围。

虚拟事业部制组织模式的参考组织架构如下:

虚拟事业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图 虚拟事业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在虚拟事业部制模式下,事业部定位为事业部项目运营主体、开发报建主体及营销管理主体,并承担事业部与职能部门间协作推动、事业部各项目多维度资源统筹的职能。事业部总经理(或事业部分管领导)作为事业部第一负责人,是事业部一级KPI实现者,承担公司下达给事业部的经营指标,负责事业部项目运营管理。事业部PM组为事业部及其项目部各类职能事项操作主体,PM组组长(负责人)是事业部职能条线第一责任人,负责统筹PM组工作。项目部主要承担工程管理职能,定位为项目工程建设主体和项目推动与协调主体,项目经理(项目总)是项目部第一负责人,项目一级KPI实现者,行使公司对项目部的授权,承担项目管理职责。

人员编制:不设置事业部编制,项目工程人员(和报建人员)为项目部编制,其余人员(含事业部各专业PM组成员)为城市/区域公司编制。

授权设置:由于事业部定位为事业部项目运营主体、开发报建主体和营销管理主体,因此需根据定位进行授权。人力权方面,可将考核权、建议权和否决权授权至事业部,事务权方面,除全部工程决策权外,可将部分报建、设计和营销的决策权授权至事业部,在这部分权限中,除部分工程决策权外,其他权限建议由事业部直接承接。

管控边界:通常情况下工程、营销和开发报建职能由事业部层面直接操作,城市/区域公司对其中的关键事项进行决策;设计、成本、招标采购、商业管理与客服职能,城市/区域公司层面操作关键事项,其它事项由事业部层面操作;而投资拓展、财务管理、行政人力和计划运营等职能,仍由城市公司层面直接操作。

考核权重:根据权责利对等原则,由于部分职能授权给事业部,相应地,事业部对于这部分职能的PM组人员和职能部门有较大的考核权重。

模式四:实体事业部制

在实体事业部制模式下,事业部在“虚拟事业部制”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,“虚拟事业部制”模式下的各专业PM组进一步升级为实体的事业部部门(部分由城市/区域公司主导的职能仍采取PM组形式),并设置事业部编制,事业部全程负责各业务条线直接操作,事业部负责人定位为经营型事业部总。

实体事业部制模式主要范例为上海万科,上海万科2014年启动变革,将事业部由虚做实,事业部定位为销售型物业利润中心和持有型物业开发责任主体,并在考核中考核毛利率等经营指标。

实体事业部制组织模式的参考组织架构如下:

实体事业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实体事业部制标准组织架构

在实体事业部制模式下,事业部定位为事业部经营主体、土地拓展主体、开发报建主体,管理成熟度较高的事业部可以发展为城市公司的二级利润中心,事业部总经理作为事业部第一负责人,定位为事业部一级KPI实现者,是项目任务第一统筹责任人,承担公司下达给事业部的经营指标,负责事业部整体经营管理。事业部职能部门及PM组是事业部及其项目部各类职能事项操作主体、专业把控主体,事业部职能部门负责人/PM组组长是事业部职能条线事务第一负责人,负责事业部各职能事项的专业把控。项目部主要承担工程管理职能,定位为项目工程建设主体和项目推动与协调主体,项目经理(项目总)是项目部第一负责人,项目一级KPI实现者,行使公司对项目部的授权,承担项目管理职责。

人员编制:设置事业部编制(可相应取消项目部编制),事业部下属的项目工程部、营销部人员,以及事业部报建部、设计部、成本部等事业部实体职能部门人员均属事业部编制,其他人员(包括其他各专业PM组/岗人员)为城市/区域公司编制。

授权设置:由于事业部定位为事业部经营主体,可将与经营相关的权限部分授予事业部。人力权方面,人事的任命权、招聘权、选择权、考核权、建议权、否决权和人才发展权均可授权事业部;事务权方面,除工程决策权外,部分的报建、设计、营销、招采、成本、客服决策权,以及计划、财务、商管的建议权均可授权事业部;经济权方面,预算权、结算权、支付审批权等均可授权事业部,并由事业部承接相关权限。

管控边界:实体事业部相对虚拟事业部将直接操作和决策更多的事项。其中工程、营销、设计和开发报建职能由事业部层面直接操作,城市/区域公司对其中的关键事项进行决策;成本、招标采购和客服职能,城市/区域公司仅操作核心事项,其它事项由事业部层面操作;投资拓展、商业管理和计划运营职能,城市/区域公司层面操作大部分关键事项,其他事项由事业部层面操作;而财务管理和行政人力职能,仍由城市/区域公司层面仅直接操作。

三、多项目管理四种组织模式适用标准与范围

上文介绍了城市/区域公司多项目管理四种组织模式的设计逻辑,以及四种模式对应的具体设置,包括组织架构、人员编制、定位、授权、管控边界以及考核权重等。城市/区域公司需结合自身组织规模、项目数量、管理半径(地理跨度)、管理能力(团队成熟度)、项目类型以及管理风格、发展意志等因素,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组织模式,并进行灵活调整,避免生搬硬套或片面追求超过现有管理能力的组织形态等。

本文将介绍多项目管理的6类适用标准供企业参考借鉴:

标准1:多项目管控尺码表

城市/区域公司可根据“多项目管控尺码表”,匹配城市/区域公司当前项目总数与单个管理单元项目数,按照城市/区域公司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匹配管控模式。

基于“多项目管控尺码表”,城市/区域公司项目数越多,可考虑在城市/区域公司内选用较高级的管控模式。单个管理单元内项目数越多,可考虑对该管理单元选用较高级的管控模式,具体可参考下表:

多项目管控尺码表(参考)

表  多项目管控尺码表(参考)

标准2:城市/区域公司管理成熟度

原则上,只有当城市/区域公司的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,才可以尝试较为成熟的管控模式并进行授权,否则轻易的授权将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失控。城市/区域公司可基于业绩、管理水平及团队能力等维度的指标进行判定。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参考模型将在本刊其他文章中进行介绍,在此不展开介绍。

通常可以根据成熟度评分匹配不同的项目管控模式,示例如下:

城市/区域公司类型 帮扶型城市/区域公司 成长型城市/区域公司 成熟型城市/区域公司
成熟度评分 0-50 50-80 80-100
多项目管控可选模式1 项目部制 大项目部制 虚拟事业部制
多项目管控可选模式2 虚拟事业部制 实体事业部制

表 基于管理成熟度的多项目管控模式选用表

标准3:异地事业部

当城市/区域公司采用事业部制时,可根据事业部与城市/区域公司本部的地理距离和管理需要,对本地事业部和异地事业部的管控模式进行区分,当本地事业部为事业部制时,异地事业部可有三类选择:

异地事业部管控模式 条件
虚拟事业部制 当异地事业部与城市/区域公司本部距离较近,或考虑其他因素适宜采用虚拟事业部制时
在虚拟事业部制的基础上适当做实 当异地事业部与城市/区域公司本部距离较远,或考虑其它管理需要时;
实体事业部制 当异地事业部与城市/区域公司本部距离较远,或考虑其他因素适宜采用实体事业部制时。

表 本地/异地事业部多项目管控模式选用表

标准4:项目业态

同一个事业部/项目部,尽量由业态相同或类似的项目组成。

标准5:地理位置

当获得一个新项目时:

1) 同一片区有事业部/大项目部的,该新项目应优先考虑加入同一个事业部/大项目部;

2) 同一片区无事业部/大项目部的,有其它项目的,可考虑与其它项目共同组成大项目部或事业部;

3) 同一片区无其它项目的,可考虑采用项目部制对该项目进行单独管理;

4) 如该项目距离城市/区域公司本部过远,可考虑就该项目单独成立实体事业部或城市公司。

标准6:特殊项目

(1)超大项目

超大型的城市综合体、产业园区、特色小镇等项目,应根据项目规模建立特殊的管控模式,如城市/区域公司与集团旗下专业公司组成大型项目工作团队等;

(2)合作项目

操盘的合作项目:根据地理位置,由就近的事业部/项目部兼管,如未设置事业部/项目部,由城市/区域公司以项目部制直接管理;

不操盘的合作项目:由城市/区域公司直接管理(根据合作方式安排对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)。

总结

多项目管理虽然模式繁多,但内涵一致,即搭建最高效的管理平台、通过最适配的管理模式、组建最精简的管理团队进行项目管理。多项目管理绝对不是多个项目的简单集合,其需要缜密的现状诊断与准确的发展诉求相结合,通过持续的动态调整与优化,最终实现组织效率与能力的双重提升。

上一篇: 如何有效进行组织能力评价——城市公司评级管理研究 下一篇: 横向裂变,纵向做深——如何建立动态的组织管控机制


客户通道 员工通道 邮件中心 沙盘登录
©2021 赛普管理咨询 粤ICP备0602752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