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普全国统一电话400-9669-209

当前位置:首页 >>特刊 - 做精做强做快>>做精头部

组织横向整合,持续打造产品优势

发布日期:2016-11-10 浏览量:4170 字体尺寸:

组织横向整合,持续打造产品优势

--李婷 李成辉


规模化与高周转下,如何才能持续打造产品优势——这是很多房企正在面临的共性难题。

行业集中度提升、行业竞争加剧迫使房企倾注大量资源以求在规模化扩张、项目高周转的道路上走的更远;而行业利润率的持续下滑,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升级要求,使得品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。产品品质提升与规模化、高周转如何才能兼顾?有限的资源与卓越的品质塑造如何找到平衡点?

为解决这些问题,赛普咨询协助Y置业推进组织变革,整合成立虚拟产品中心。从打造产品优势的角度出发,在产品实现环节,整合设计、工程、采购、成本四个强相关专业,组建形成产品中心,并通过明定位、划边界、定架构、促协同四步法,实现专业整合后1+1>2的效果。



一、明定位:标准中心+监督中心+沟通中心

Y置业产品管理过程中,效率、质量、成本等问题均比较明显,产品中心组建后,基于其总部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,从能力建设和管理协同两方面,明确产品中心的定位:

能力建设方面:产品中心立足于定标准、做推动、管业务,通过加强对开发项目专业的管控和指导,提升整个条线的能力。

管理协同方面:专业整合后,涉及开发工作人员、计划、会议等协同事项多,为充分保障效率,产品中心在专业整合的过程中需更多承担管理协同的角色。

整合来看,将Y置业产品中心定位为标准中心+监督中心+沟通中心。

(1)标准中心:

定位目的:建立企业产品标准化体系并加强应用,打造产品竞争力;建立设计、工程、成本、招采的专业标准,支撑设计质量、工程质量、成本的控制;建立产品中心管理标准,提升管理效率。

具体措施:赋予产品中心技术标准制定职能,适度操作项目开发关键事项,在关键项目的设计管理上做到扩初设计深度;积淀项目开发知识经验,打造专业能力。

(2)监督中心:

定位目的: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,提升企业总部专业决策能力;提升对子公司的管控及支撑力度;对项目产品开发进行监督管理。

具体措施:赋予产品中心管理标准制定职能,建立监督管控机制;关键的专业职能交由产品中心负责,形成专业管控力。

(3)沟通中心:

定位目的:加强产品中心的“三个协同”:与总部的协同,产品中心内部的协同,产品中心对项目的协同;使产品中心成为信息枢纽、沟通协作平台。

具体措施:建立适配的管理沟通、协同机制。配合运营,实施全方位的专业及运营管控。


二、划边界:关键点操作型or关键点决策型or战略运营型

一般来说,根据公司发展成熟程度的不同,可对产品中心纵向管控深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:

关键点操作型:公司产品体系尚未完全成型,下属公司能力一般。总部一般直接操作产品管理的关键过程(如产品规划、定位、概念及方案设计等)。

关键点决策型:公司具备一定的产品体系,下属公司产品管理能力较强。总部一般对关键的产品成果进行审批决策,具体执行交由子公司,在产品管理过程中适度分工。

战略运营型:公司具有完善的产品体系,下属公司产品管理能力强。总部一般按产品标准对下属公司进行管理,下放具体的执行动作和一定的决策权。

根据产品中心定位及管控现状,Y置业最终选择关键点决策型管控方式,并在该方式基础上对管控边界进行划分。

设计管理职责界面:产品研发、设计标准化及建筑方案设计由产品中心负责,以实现前端把控;其他设计事项分权管控。

成本管理职责界面:因建筑方案由产品中心完成,相应阶段的设计限额、目标成本由产品中心编制,以提高效率、实现权责对等。

招采管理职责界面:采购标准、合同标准制定,在实施战略采购、集中采购的框架下,细分招采界面。

工程管理职责界面:产品中心负责技术研究及标准化,对工程关键事项进行审批、抽查。

以设计专业为例,以管控地图为载体,管控边界划分如下图所示:



三、定架构:虚拟中心 VS 大部制

管理边界划分需配合组织架构的合理设计,以承接其管理职责。基于对于产品中心组织架构的讨论,形成如下两种备选模式:

模式一:虚拟中心

在产品委员会的领导下,以现有的设计、工程、成本、招采专业整合,形成产品中心(产品委员会定位为企业的产品最高决策机构,集合公司专业力量资源)。产品中心定位为公司的产品研发平台、产品管理机构,作为非常设机构存在,更多的是通过会议、评审等运作机制履行职能。4大部门为具体的产品管理部门,履行具体的设计、工程、成本、招采管理职能。

模式二:大部制

采取“大部制”管理模式,高度整合资源,在产品委员会的领导下,设产品中心,内部整合设计、工程、成本、招采专业。产品中心定位为公司的产品研发平台、产品管理机构,作为常设机构存在,下设设计、工程、成本、招采四个条线。


两种模式各自有其优势和不足:

模式

优点

不足

模式一:

虚拟产品中心

1、保持了4大专业的独立性,有利于防范运营风险

2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子公司的条线专业管控

3、调整变动不大,有利于组织变革推进

1、为非常设性组织,投入精力少,产品研发进展将较缓慢

2、职能分割,专业协同难度较大,容易形成信息孤岛

模式二:

大部制

1、常设机构,有利于快速推进产品管理工作

2、4大专业协同度高

3、在对子公司的管理上,统一出口,有利于协调管理

1、需要通过机制设计,降低运作风险

2、人员、工作机制等整合难度较大


权衡两种模式利弊,为防范运营风险,强化条线管控,更快推动组织变革,Y置业最终选择虚拟产品中心模式,通过产品委员会领导下的非常设机构形式进行运作。


四、促协同:机制保障+机构保障

产品中心整合了四大专业后,为满足项目快速开发要求,需要做好三个方向的协同功能,实现其“沟通中心”的定位:即与总部职能部门的协同、与子公司的协同、内部各部室的协同。



Y置业首先从机制上对协同作用的发挥进行保障,主要包括:人员安排、计划管理、会议管理机制调整等。

1)项目团队管理:为加强责任落实到人、加快专业决策,针对每个项目产品中心按阶段成立2个专业团队(拿地前成立设计阶段团队,开工前解散;开工前成立工程阶段团队,集中交付后解散),负责专业对接工作;协同办公室推动团队的组建及责任明确;

2)计划管理:在满足拿地后3个月开工的要求下,产品中心要对节点进行重排、分解细化,并做好多个项目计划的协调;同时要做好产品中心的经营发展计划;

3)会议管理:根据公司的节点计划要求,组织召开项目决策会议、产品中心经营会议,推进工作开展。


为保障协同作用的有效发挥,Y置业还在产品中心下单独设置了“协同办公室”,包括综管室和协同室,负责项目决策会议、产品中心经营会议的组织和任务跟进、协同事项的处理等工作。而“协同办公室”择优选择组织能力强、熟悉项目开发全流程、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员。




五、风险不能忽视

组织横向整合的本质是一次组织变革,其难点和要点在于如何有效的转变工作理念,整合业务流程,实现人员的顺利融合,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的稳步推进。对于公司总部产品中心的组建,将涉及到人员、业务的调整,也给组织变革带来挑战,须通过有效的措施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。

(1)风险一:新模式初建,过渡期协作不畅导致运作效率降低

潜在风险:产品中心组建后,原有四个专业部门的沟通协作模式相应调整,在组建初期,由于各专业人员对新模式并不熟悉,可能引起短期内工作协调混乱的局面,导致工作效率降低。

应对措施:人员能否快速适应新的协作模式是成功关键。组建完成后,应保持一定的过渡期,在此期间岗位人员应履行原有的工作职责,并尽快熟悉新的工作职责;同时要加强协同机制、项目快速开发计划、各部门工作职责等的推演培训,尽快促成新模式落地。

(2)风险二:新模式落地,下属单位配合程度将影响实施质量

潜在风险:新的管理模式对下属公司、对项目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,对权责界面进行了重新划分;下属公司、项目对分工协作的熟悉程度、对管理模式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新管理模式能否落地、以及落地实施效果的好坏。

应对措施:产品中心组建后,应就组建方案内容与下属城市公司、项目进行充分沟通,达成一致;在新的协同机制,应尽快明确各区域、各城市公司、项目的协同对接人、专业团队,确保责任落实到人。

(3)风险三:新模式运作,不相容专业整合增加业务制衡风险

潜在风险:产品中心整合四大专业后,业务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,相互风险监督降低。在关键业务的决策上,可能存在业务决策科学合理性降低的风险。

应对措施:加强产品中心的制度流程建设。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,建立规划高效高质的业务制度流程。

(4)风险四:新模式人配,落聘分流人员安置影响新团队稳定

潜在风险:产品中心在精简高效、增速提效的原则组建,在原有人员基础上进行了岗位、人员编制优化,部分岗位的人员可能落聘分流,这些可能引起这部分人员的思想波动,可能对当前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,甚至会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程度上影响产品中心的工作氛围、业务开展。

应对措施:加强宣传教育,在组建整合过程中,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及沟通;为落聘分流的员工设立一定的“过渡期”,并在公司内做好引导分流。


从行业经验看,产品中心模式目前尚未流行,大多数房企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管控,无非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或组合:产品决策委员会对关键点进行决策评审、运营管理部对跨专业工作进行协调、多专业同一分管领导进行业务上的统筹。而Y置业产品中心模式,则是在产品实现环节大部门实体化的路上做了初步的尝试。随着“产品力”概念的大行其道,产品中心实体化是否是大势所趋,目前也未可知。




上一篇: 授权一线,推动事业部实体化 下一篇: 组织纵向扁平,让大象也能跳舞


客户通道 员工通道 邮件中心 沙盘登录
©2021 赛普管理咨询 粤ICP备06027520号